首页 > 恢复资讯 > 数据资讯 > 正文

存储接口协议全面介绍(一)

2014-01-02 16:52:30   来源:华军科技数据恢复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性能高低对磁盘阵列整体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了解一款磁盘阵列的硬盘接口往往是衡量这款产品的关键指标之一。存储系统中目前普遍应用的硬盘接口主要包括SATA、SCSI、SAS和FC等,此外ATA硬盘在SATA硬盘出现前也在一些低端存储系统里被广泛使用。

 
每种接口协议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其存取效能的差异较大,所面对的实际应用和目标市场也各不相同。同时,各接口协议所处于的技术生命阶段也各不相同,有些已经没落并面临淘汰,有些则前景光明,但发展尚未成熟。那么经常困扰客户的则是如何选择合适类型阵列,既可以满足应用的性能要求,又可以降低整体投资成本。现在,我们将带您了解目前常见的硬盘接口技术的差异与特点,从而帮助您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
 
ATA,在并行中没落
ATA(ATAttachment)接口标准是IDE(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硬盘的特定接口标准。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价廉、稳定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深得广大中低端用户的青睐,甚至在某些高端应用领域,如服务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市场。ATA规格包括了ATA/ATAPI-6其中UltraATA100兼容以前的ATA版本,在40-pin的连接器中使用标准的16位并行数据总线和16个控制信号。
 
最早的接口协议都是并行ATA(ParalleATA)接口协议。PATA接口一般使用16-bit数据总线,每次总线处理时传送2个字节。PATA接口一般是100Mbytes/sec带宽,数据总线必须锁定在50MHz,为了减小滤波设计的复杂性,PATA使用Ultra总线,通过“双倍数据比率”或者2个边缘(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钟机制用来进行DMA传输。这样在数据滤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采集数据,就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滤波频率。这样带宽就是:25MHz时钟频率x2双倍时钟频率x16位/每一个边缘/8位/每个字节=100Mbytes/sec。
 
在过去的20年中,PATA成为ATA硬盘接口的主流技术。但随着CPU时钟频率和内存带宽的不断提升,PATA逐渐显现出不足来。一方面,硬盘制造技术的成熟使ATA硬盘的单位价格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并行总线接口,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总线是复用的,因此传输速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要提高传输的速率,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PATA的技术潜力似乎已经走到尽头,在当今的许多大型企业中,PATA现有的传输速率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人们迫切期待一种更可靠、更高效的接口协议来替代PATA,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串行(Serial)ATA总线接口技术应运而生,直接导致了传统PATA技术的没落。
PATA曾经在低端的存储应用中有过光辉的岁月,但由于自身的技术局限性,逐步被串行总线接口协议(SerialATA,SATA)所替代。SATA以它串行的数据发送方式得名。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数据线和信号线独立使用,并且传输的时钟频率保持独立,因此同以往的PATA相比,SATA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并行的30倍。可以说:SATA技术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PATA技术的改进,而是一种全新的总线架构。
 
从总线结构上,SATA使用单个路径来传输数据序列或者按照bit来传输,第二条路径返回响应。控制信息用预先定义的位来传输,并且分散在数据中间,以打包的格式用开/关信号脉冲发送,这样就不需要另外的传输线。SATA带宽为16-bit。并行UltraATA总线每个时钟频率传输16bit数据,而SATA仅传输1bit,但是串行总线可以更高传输速度来弥补串行传输的损失。SATA将会引入1500Mbits/sec带宽或者1.5Gbits/sec带宽。由于数据用8b/10b编码,有效的最大传输峰值是150Mbytes/sec。
 
目前能够见到的有SATA-1和SATA-2两种标准,对应的传输速度分别是150MB/s和300MB/s。从速度这一点上,SATA已经远远把PATA硬盘甩到了后面。其次,从数据传输角度上,SATA比PATA抗干扰能力更强。从SATA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来看,到2007年,在第三代串行ATA技术中,个人电脑存储系统将具有最高达600MB/s的数据带宽。此外,串口的数据线由于只采用了四针结构,因此相比较起并口安装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缩减机箱内的线缆,有利散热。
 
并行ATA与SATA的比较
 
虽然厂商普遍宣称SATA支持热插拔,但实际上,SATA在硬盘损坏的时候,不能像SCSI/SAS和FC硬盘一样,显示具体损坏的硬盘,这样热插拔功能实际上形同虚设。同时,尽管SATA在诸多性能上远远优越于PATA,甚至在某些单线程任务的测试中,表现出了不输于SCSI的性能,然而它的机械底盘仍然为低端应用设计的,在面对大数据吞吐量或者多线程的传输任务时,相比SCSI硬盘,仍然显得力不从心。除了速度之外,在多线程数据读取时,硬盘磁头频繁地来回摆动,使硬盘过热是SATA需要克服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上致命的缺陷,导致目前为止,SATA还只能在低端的存储应用中徘徊。
SCSI,中端存储的主流之选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通常用于服务器承担关键业务的较大的存储负载,价格也较贵。SCSI计算机可以发送命令到一个SCSI设备,磁盘可以移动驱动臂定位磁头,在磁盘介质和缓存中传递数据,整个过程在后台执行。这样可以同时发送多个命令同时操作,适合大负载的I/O应用。在磁盘阵列上的整体性能也大大高于基于ATA硬盘的阵列。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到今天的Ultra320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目前的主流SCSI硬盘都采用了Ultra320SCSI接口,能提供320MB/s的接口传输速度。SCSI硬盘也有专门支持热拔插技术的SCA2接口(80-pin),与SCSI背板配合使用,就可以轻松实现硬盘的热拔插。目前在工作组和部门级服务器中,热插拔功能几乎是必备的。
 
相比ATA硬盘,SCSI体现出了更适合中、高端存储应用的技术优势:
 
首先SCSI相对于ATA硬盘的接口支持数量更多。一般而言,ATA硬盘采用IDE插槽与系统连接,而每IDE插槽即占用一个IRQ(中断号),而每两个IDE设备就要占用一个IDE能道,虽然附加IDE控制卡等方式可以增加所支持的IDE设备数量,但总共可连接的IDE设备数最多不能超过15个。而SCSI的所有设备只占用一个中断号(IRQ),因此它支持的磁盘扩容量要比ATA更为巨大。这个优点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但对于企业存储应用则显得意义非凡,某些企业需要近乎无节制地扩充磁盘系统容量,以满足网络存储用户的需求。
 
其次:SCSI的带宽很宽,Ultra320SCSI能支持的最大总线速度为320MB/s,虽然这只是理论值而已,但在实际数据传输率方面,最快ATA/SATA的硬盘相比SCSI硬盘无论在稳定性和传输速率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如果单纯从速度的角度来看,用户未必需要选择SCSI硬盘,RAID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磁盘的传输速度。
 
最后、SCSI硬盘CPU占用率低、并行处理能力强。在ATA和SATA硬盘虽然也能实现多用户同时存取,但当并行处理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后,ATA/SATA硬盘就会暴露出很大的I/O缺陷,传输速率有大幅下降。同时,硬盘磁头的来回摆动,也造成硬盘发热不稳定的现象。
 
对于SCSI而言,它有独立的芯片负责数据处理,当CPU将指令传输给SCSI后,随即去处理后续指令,其它的相关工作就交给SCSI控制芯片来处理;当SCSI“处理器”处理完毕后,再次发送控制信息给CPU,CPU再接着进行后续工作,因此不难想像SCSI系统对CPU的占用率很低,而且SCSI硬盘允许一个用户对其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另一位用户同时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是SCSI硬盘并行处理能力的体现。
 
SCSI硬盘较贵,但是品质性能更高,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保障SCSI一直在中端存储市场占据中流砥柱的地位。普通的ATA硬盘转速是5400或者7200RPM;SCSI硬盘是10000或者15000RPM,SCSI硬盘的质保期可以达到5年,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200,000小时。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尽管SCSI在传输速率和容错性上有极好的表现,但是它昂贵的价格使得用户望而却步。而下一代SCSI技术SAS的诞生,则更好的兼容了性能和价格双重优势。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华军科技数据恢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CopyRight2014-2016 杭州华军科技有限公司 www.sosit.com.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7254号-5 成功案例|华军资讯|硬盘服务|数据恢复

警徽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60号